
事例
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大师生迎来了一件历史性大事——中医学专业认证。中医学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必须取得好成绩。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信向善,和而不同”的校风,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六十余年发展的积淀,代表了北中医人独特的气质和风范,其精神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新的一辈如何继承和发展,成为每一位党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医学综合联合关键技术支部书记李卫红在组织党员学习过程中,发现老师们对校风校训缺乏深入体会,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校风的认识多停留在文字层面的解读,对校风中蕴含的北中医的精神和情怀缺乏深入体会,因此,医学综合联合关键技术支部发起了“寻找北中医的气质和精神”主题活动,号召支部的教师党员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名师风范、身边榜样、行为操守等方面,寻找北中医人的性格、气质、风骨,凝练北中医之魂。
做法
收集历史资料、走访名医大家、留意身边小事,挖掘和体会一代代北中医人的精神风尚,并将北中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动力。
从优良传承中寻找北中医精神。“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的名师大家,不遗余力的致身于中医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当中。”李卫红老师谈到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五老上书”。1962年第一届中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前夕,当时任教的五名中医专家于道济、陈慎吾、秦伯未、李重人、任应秋担忧中医传承偏离航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联名向卫生部党组递交了包括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基本功训练等内容在内的《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教育界和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和热烈讨论,也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和肯定,史称“ 五老上书”。“五老上书”体现了北中医人治学严谨求实、为学坚忍不拔的精神,也体现了北中医的先贤们对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几位老先生,一则在目标上,他们肩负着传承中医的使命感,必须把真正的中医思维中医知识中医技术传下去;二则在培养方法上,他们不保守,很冷静地对中医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与现代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才能提出有的放矢的政策建议。所以无论是理想信念还是科学的方法,老先生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从名师风范中寻找北中医精神。“当代北中医人从先辈手中接过重任,继续担负起中医药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涌现出了新时代的名师大家,这是我们活生生的榜样。”
李卫红老师带领支部同志们悉心整理名老中医资料,组织与名师交流访谈,深入体会了当代名师大家的风采。他们认真勤奋、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深深感染了青年教师。
从身边榜样中寻找北中医精神。“北中医的发展,名师大家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北中医辉煌成就的取得,更是依靠广大普通师生默默无闻的奉献。”在主题活动中,李卫红老师号召支部党员教师收集发生在日常工作中身边人、身边事,从他们身上寻找北中医精神。大家发现,有的老师为了一个学生的问题,不惜花费数天时间查阅几万字的资料;有的老师为了认证资料的准备,连日加班,孩子生病都顾不上;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好的教学效果,一次次就教学方法进行修订和尝试。大家深刻体会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老一辈北中医人形成的精气神在当代北中医人身上得以传承。
|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
总结
“大学是需要精神的”。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必须“站在全球的视角、站在建设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将大学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的大格局中,让大学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引领者。李卫红老师设计组织的这次主题活动,“前辈—名家—默默奉献的普通老师”,这本身就是传承,本身就是凝聚。经过这次活动,支部党员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风校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自信向善,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笃定与仁爱、包容与开放共享的情怀,正是历代北中医人品格风范的真实写照,也是未来全体北中医人应该秉承和发扬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