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基层风采

典型案例|中药学院党委:以“红专工程”赋能党建事业“一融双高”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07-08

编者按.png

近年来,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树立标杆样板。目前学校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培育研究生党员标兵1名;已通过验收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培育校级样板支部2批27个,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7个;在“一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建设中,支持7个院系党建品牌和29个支部党建特色的立项建设。

为更好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创建培育过程服务,组织部探索建设基层党建工作案例集,梳理凝炼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党组织建设经验和创新成果,将通过“基层风采”栏目推出。


图片2.png

案例正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党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度挖掘校史、院史和学科发展史的基础上,以清开灵注射液研发为背景,以中药学院曹春林教授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具有中医药元素、红色基因、奋斗精神的原创剧目《清开芬芳》。2023年以来,面向全校师生展演6场,观众达到2300余人,学生在“有血有肉演人物、有声有色绎精神”的中医药文化的感召下,强党性、长才干、促成长,感悟中医药人的初心,秉承中医药人的精神,矢志成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星火传人”。这是中药学院党委实施“红专工程”的一个缩影。

中药学院党委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为契机,创新实施“红专工程”,在“五个到位”上聚焦聚力,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实党建促发展,提出“党建融入学科、党建带动学科、党建引领学科”的核心发展思路,形成了党建与学科熔融建设的特色路径。

一、以“红专工程”为抓手,踔厉奋发建设“卓越药苑”

(一)以“红·阅”党员思想政治工程“启智”

学院党委以“荐+阅+评+谈”模式开展领读、领学与共读、共学。设置开放式图书角,设立党员先锋岗,供师生日常驻足阅读。开展“红色+中医药”特色阅读活动,举办精品展览、专题讲座、阅读快闪、主题书市、“飞花”读书沙龙、诵读比赛等活动,引领师生在阅读中深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二)以“红·印”党员实践服务工程“铸魂”

组建“红·印”宣讲团和研学团,以“讲+学+践+诺”模式组织宣讲、开展研学,传承红色基因。通过“讲前试,讲中督,讲后思”的模式,开展有理论、有故事、有内涵的“巡回宣讲”,传播党的先进理论。

(三)以“红·颂”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润心”

聚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以演好一支红色剧目、讲好一个北中医故事、弘扬好一段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以清开灵注射液研发为背景,以中药学院曹春林教授为原型,推出原创剧目《清开芬芳》,传承弘扬北中医人的“清开灵”精神。

(四)以“专·志”管理培训工程“凝魂聚气”

创建“专志学堂”,制定“领路人计划”和“行走中国”主题活动,依托学院党员实践教育基地,发挥学院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对组织员、支部书记等党务干部进行系列培训,提升党务队伍思想认识和政策理论水平,着力提升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五)以“专·业”教师培训工程“固本强基”

针对一线教学科研教师存在的科研困惑、到站思想、知识壁垒三个问题,以论坛、沙龙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培训,为教师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六)以“专·育”人才培养工程“立德树人”

开创了“一采四修,五育并举”采药实习体系。一采泛指识药、辩药、采药;四修指修思政、修素质、修劳动、修美育。与偏重知识性的实践教学相比,更注重学术和思政融合,科学思维和中医药思维融通,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二、以“三个有力”推动教育强国行稳致远,奋楫笃行培育“英才药苑”

(一)思政育人实效有力,不忘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推进“课程育人”,课上课程思政结合课下采药实习,实现全过程育人。落实“党建育人”,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学院学生党支部发挥好组织育人功效。激活“社会育人”,赋能第三课堂多领域共建。夯实“平台育人”,入学季系好第一粒扣子,成长季做好过程培养,毕业季讲好大思政课。

(二)教育教学创新有力,不负重托培养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卓越中药人才

首创“时珍国药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创“卓越药师班”,培养一流实践人才。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入选中药学学科“101计划”和“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计划”。

(三)榜样示范引领有力,不负使命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通过学院教师培训的规范化长效机制,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老师、大先生。如: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张冰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刘春生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孙建宁教授、北京市教书育人标兵杜守颖教授、北京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侯俊玲教授、北京市师德先锋乔延江教授等。

中药学院党委 “红专工程”品牌建设,不仅打造了一支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人才教师队伍,而且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中医药卓越人才队伍,实现了党建与事业发展的“一融双高”。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获评A;中药学专业学位在首轮全国研究生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软科排名中药学和中药制药两个专业均连续三年评级A+;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两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3年临床中药学等4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居中医药院校榜首。